尊龙凯时,尊龙凯时官方网站,尊龙凯时APP下载
与发布约束性碳指标不同,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投资,促进技术创新,通过动态激励给予额外回报,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份启动上线交易,从电力行业率先启动,逐步向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扩容。目前已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调控效能逐步显现。截至今年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78.26亿元,市场活跃度与规模稳步提升。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构成,二者通过配额清缴和抵消机制互相衔接,各有侧重、独立运行且互为补充。碳定价是碳交易市场政策的核心,碳配额分配是影响碳定价的关键因素。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我国碳排放总量尚未达峰,碳市场的目标是降低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而不是减少碳排放总量。国家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既要考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也要考虑经济增长预期、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潜力。为此,碳配额目前总体采用了免费分配方式,且基于碳排放强度和产品实际产量的方法确定应发配额量,避免了限制产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能确定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发挥与落实的根基。只有当碳市场能准确计算其所覆盖的碳排放量和构成,才能将配额总量分配到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实现碳市场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进而支撑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因此,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和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是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的重要方向。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建立标准化的核查流程体系,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管,提高碳排放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强化数据可比性和可追溯性,确保碳市场有效实施。